只要你愿意,一切都来得及
商城:神州专车 2018-01-20
穆斯林的葬礼我认识霍达,是从读她写的《国殇》和《民以食为天》开始的
我喜爱这位年轻的女作家,因为从这些文字里,我看出了她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
但我还不知道她是位多产的作家,她写的电影剧本、戏剧本等等,我都没有看过
直到她送给了我一本《穆斯林的葬礼》,我才知道她是回族,而且写作的才能是惊人的!关于回族,我知道的很少,因为我的亲戚朋友里,没有一个回族人
我只知道回族人都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戴着一顶医务工作者那样的白帽;北京有一条牛街,里面住的都是回教人,还有教堂(清真寺),如此而已
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
书里每一个细节,我都很“陌生”,只有书中小主人公新月在北京大学生活的那一段,因为北京大学的校园就是燕京大学的故址,我对燕大校园的湖光塔影,还是熟悉而且有极其浓厚的感情的
回来再讲这本小说,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
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这“效应”之广之深,大家知道得比我还多,我就不必细说了!现在,我知道这本书正在译成许多外国文字,在海外出版,虽然里面有些删节,我对此还是十分欢喜
我愿意全世界的读者都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中,有十个民族是穆斯林,而且在中国十亿人民之中,就有一位年轻的回族女作家,她用汉文写出了一本极富中国性格的、回族人民的生活故事
关于这本小说,在中国的言论和评价,真是多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
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谚,说“百闻不如一见”,亦愿海外的朋友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中国回族女作家写的奇书!1990年7月,古尔邦节(此系冰心先生特为《穆斯林的葬礼》外文版所写的序言,发表于1990年8月18日《文艺报》
此次收入本文集,题目系编者为全书体例统一所加)1990年4月22日
上午读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无法释手,不过按照我读书的习惯,总留一个结尾专门来读,因此还是忍耐住了
下午睡起,将全书读完,释出压在心头的沉痛,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我觉得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的诗篇,充满悲剧的美感
过去的生活过去了,新的生活开始了
这部书场面十分阔大、头绪那样纷繁(本来人生就是阔大而纷繁的),通过一个玉器世家几代盛衰,唱出一曲人生的咏叹
全书前面部分还惰缤意密,精心刻画,到后半部已如大潮汹涌,不可遏止
这是玉的长河,不,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
到新月之死,我实在无法抑制,不能不流下眼泪
如果不是把人生的真谛写得如此深邃,如此动情,能有如此摧肝裂胆的艺术魅力吗?读这部书,有如读《巴黎圣母院》,奇谲诡变,奥妙无穷
一个中年女作家,能够有这样强大的驾驭历史、挥洒人生、驱使命运,写得沉雄浑厚、凝练典雅的创造力,达到了惊人地步,实在难能可贵
所以取得这样辉煌的艺术成就,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她在追求一种美,人生如果没有这种美,人生有什么意义?艺术如果没有这种美,艺术有什么意义?正是这种美,深沉的美、崇高的美,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
我仔细品味著作者为什么掌握了这种美,我发现,作者是一个有自己美学观的人
她写道:“我在写作中净化自己的心灵,并且希望我的读者也得到这样的享受”,“我历来不相信怀着一颗卑劣的心的人能写出真善美的好文字”,“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对自己的心灵的冶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
人应该是这样大写的‘人’
”的确,一页一页读下来,我进入一个庄严而伟大的世界
读到《玉殇》梁亦清之死,这是大斧铿锵的雕塑,悲壮淋漓,令人震骇,读到《玉王》,韩子奇青云得意,斗角钩心,用笔如此老练,千万世态,游刃有余,我深为这种艺术功力而赞叹
围绕着这一条清澈而晶莹的玉的长河,梁君璧、韩子奇,各有鲜明的性格,各有独特的内心世界
但在这庞杂的人生之林中,却响起一支幽幽的乐曲,它由小而大、由轻而重、由弱而强,一个形象轻盈而出——这就是新月,正是这一纯洁的灵魂、幽静的灵魂、美的灵魂,本来是一道活泼的小溪,却一下跌入人生的劫难,由梁君璧之拒绝楚雁潮这一波澜突起,掀开可怕的命运的剧变……“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使得纯真的少女的爱心像一块无暇之玉一下跌得粉碎
是的,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她是“为人心作传”——无论是优美的,无论是残酷的,人的心灵,压倒一切,镇住一切
新月之死,令人悲痛欲绝
这绝不是因为我有一个和新月患同样病而死去的亲爱的儿子,才会抚今忆昔,引起创恸;倒是一个失去爱子的父亲的心,才能感受到凄切命运中美的触动
新月之死,是祝英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苍天泣血,人们的心正是从这悲剧之美中得到净化
从艺术评价来看,我以为林林总总的诸多人物中,梁君璧是作者塑造得丰满的一个典型形象,一言一语,一颦一笑,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我想到《红楼梦》中的凤姐
也许因为我是北京人,我生长在曾经富极一时而终又凄凉零落的大家庭中,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使我懂得梁君璧,她表面上显露着压人的威势,其实内心隐藏着一腔悲痛,一部书能写出一个典型人物已不容易,何况全书在艺术上可以称得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我读《穆斯林的葬礼》,实为多年来难得的艺术享受
当然,从美学的完美之境这一高度来考察,全书也非无不足之处
我相信作者的才华与意志是能够承受这种过苛的要求的
王国维有“隔”与“不隔”之说
梁君璧之风云叱咤,韩子奇之愁肠百结,都衬托新月,净化主题,至新月之死,大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势,她盼望着天明,她在天明时死去,这是人世间多么大的悲痛呀!这些都丝丝入扣,不隔;但韩子奇在伦敦,楚雁潮突然而来的爱情,由于铺垫不够,过分突兀,从而不能出神入化,精韧至微,则隔矣
当然从全局之矫捷,大可不计片断之平弱,但有一点是否值得推敲?作者精心筹划,独树一帜,以今昔对比结构全书,有如两条河流相溶相会,相彰相衬,其妙无穷
但是不是创作了结构,又受到结构之局限呢?前面说到完美,完美当然是美学的很高的准则
我考虑这一问题,是从罗马圣彼得教堂开始的
当我走到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母爱》跟前时,那种整体的完美一下镇住了我
在文学上,我崇拜《战争与和平》,但是在托尔斯泰笔下,我以为体现了艺术完美的是《安娜
卡列尼娜》;我崇拜《悲惨世界》,但是在雨果笔下,我以为体现了艺术完美的是《巴黎圣母院》
《穆斯林的葬礼》从悲剧美这一角度来看是达到一定完美的程度,读完所以令人不释于怀,就因为它具有悲剧美的感化力
作者在后记中讲到:“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仅仅炫耀技巧就失去了灵魂
”还说:“至今弄不清我运用了什么技巧,也弄不清楚这本书按时下很流行的说法归属什么流派
”作为一个既欣赏西方古典文学、又欣赏西方现代文学的人,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同时是浪漫主义的,当然,不是停滞于古典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而是迈步于今天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它显得更鲜活、更有灵性,因而也更动人
在悲剧张庭这一点上,它属于莎士比亚,在探索人心这一点上,它接近茨威格,但是,它比茨威格有气势,因此它是不平凡的
正因为是为穆斯林人心作传,全书笼罩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因此我说它是穆斯林的圣洁的诗篇
当然,我所指的不是在书中阐发了多少真主的旨意
我所指的是它扬起穆斯林美的灵魂
也许有的读者觉得这个悲剧太悲惨了,但是,在尾声部分,梁冰玉看到“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出现在门边,洁白的皮肤,俊秀的脸庞,黑亮的眼睛,长长的睫毛,正吃惊地看着她
‘新月!新月……’她一把抱住了少女……”是的,默默苍天,沉沉大地,过去的生活过去了,新的生活开始了
梁冰玉抱着的已不是新月,而是梁家第三代人,她抱住的不是一个新的新月,一个未来,一个希望吗?对于细心的读者,这轻轻一笔也就足够了
(此文原系刘白羽先生为《穆斯林的葬礼》所写的评论,发表于1990年7月29日《光明日报》)本卷收作者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穆斯林的葬礼》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
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穆斯林的葬礼》在1987年冬至1988年春发表于《长篇小说》季刊总第17、18期,1987年第6期《中国作家》选载,1988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书,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作家、评论家、穆斯林学者和广大读者给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新时期文学和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第一部成功地表现了回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有着独特的文学地位和审美价值
1989年和199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小说连播》节目两度全文播出本书
自1991年以来,中国文学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本书的英、法、阿拉伯、乌尔都等文字的译本
1992年,台湾《世界论坛报》以长达一年的时间全文连载本书,1993年台湾国际村文库书店出版了上、下册繁体字版
本社先后在“北京长篇小说创作丛书”和“北京长篇小说创作精品系列”出版《穆斯林的葬礼》,至今已十余次重印,畅销不衰,先后被列入北京书市十大畅销书、全国文教类优秀畅销书、家庭书架百种优秀图书、家庭书架百种常备书目、北京市青少年‘94—’97读书工程推荐书目、大学生所喜爱的女作家及其作品;据香港《镜报》月刊1996年7月号报道,有关方面对中国内地进行大规模社会调查,在青年最喜欢的二十本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中,《穆斯林的葬礼》名列第五位
《穆斯林的莽林》于1991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委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长篇小说奖,199o年获建国四十周年北京市优秀文学奖
1992年由作者改编为上、下集电影剧本,香港康大影业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啊,安拉!宽怒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们当中,你让谁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去,就让他死于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为着他的报偿而剥夺我们,并且不要在他之后,把我们来作试验!——穆斯林葬礼上的祷辞清晨,她走来了
一辆顶灯上标着“TAXI”的白色小汽车停在路口,她下了车,略略站了站,环顾着周围
然后,熟悉地穿过大街、小巷,向前走去
她穿着白色的坡跟皮鞋,银灰色的西服裙和月黄色的短袖衬衫
身材纤秀因而显得颀长,肤色白皙、细腻,橄榄形的脸型,一双清澈的眼睛,鼻梁略高而直,未施任何唇膏的淡红的嘴唇紧闭着,颏旁便现出两道细细的、弯弯的、新月形的纹路
微微鬈曲的长发,任其自然地舒卷在耳后和颈根
耳垂、颈项都没有任何饰物
尽管鬓边的黑发已夹杂着银丝,她却并不显得过于苍老;不认识她的人,把她遗忘了的人,也看不出她曾是怎样年轻
她匆匆走着,没带任何沉重的行囊,手里只提着一个白色的圆形纸盒
走在这里,她仿佛从一个长长的梦中醒来
晨曦熹微,小巷清幽
早起的人们偶尔从她身旁擦肩而过,骑车的,步行的,领着孩子的,端着早点的……她感到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而人们却不熟悉她,谁也没有认真地看她一眼
她看着前面
天和地是灰色的,砖和瓦也是灰色的
临街的墙几经风化,几经修补,刷过黑灰、白灰,涂过红漆,书写过不同内容的标语,又终于被覆盖;风雨再把覆盖层胡乱地揭下来,形成一片斑驳的杂色,融汇于灰色的笼罩之中
路旁的树木苍黑,瓦棱中芳草青青
远处,炊烟缭绕
迷?鞯氖锷校A⒆耪庖淮┮坏母叱雒穹康慕ㄖ舛ト缢倩粕牧鹆呱辽练⒐狻D鞘乔逭嫠碌摹鞍羁恕甭ィ咳瘴宕危抢锎鼍铀频恼倩剑骸罢嬷髦链螅⊥蛭锓侵鳎┯邪怖荒潞蹦拢髦拐摺?炖癜莅
?这儿是“达尔
伊斯兰”——穆斯林居住区,聚集着一群安拉的信徒,芸芸众生中的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很大
在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以来的一千三百年!司,他把仁慈、公正、诚实和自我克制的精神洒向人间,全世界有八亿人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
这个世界很小
在拥有八百万人口的古都北京,穆斯林的数目只有十八万,他们散居各地,其中有一部分聚居在这座清真古寺的周围
据说,这一带曾经是果木繁茂的石榴园……大约远在公元7世纪,一些头上缠着白布的阿拉伯商人来到了东土大唐,他们习惯了神州大地的水土,在这里娶妻生子,留下来了
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 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达,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的土地被蒙古贵族陆续占领,征服者强迫被征服者大批迁徙到东方
他们之中,有被俘虏的工匠,有被签发的百姓,有携家带眷的阿拉伯上层人物
当然,也有乘东西方的交通大开而自发前来的商人
这些“外来户”,大部分在中国做军士、农夫和工匠,少数人经商、传教,也有极少数做官
这些人的后裔很少再返回故地,就在这块土壤上生根了,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元朝的官方文书称他们为“回回”,他们本身也以“回回”自称,一个新的民族在东方诞生了
由于历史上难以避免的融合,回回民族当中也糅进了一些汉人、蒙古人、维吾尔人和犹太人的成分,但回回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存在,而不融入汉人或其他民族之中
幅员辽阔的中国,是汉人长期生存繁衍的地方,回回不可能像土生土长的民族一样拥有整块的、大片的土地,他们不断地被派遣被迁徙,甚至被征讨、被杀戮,为了生计,他们流落四方……他们始终是少数,这少数的人艰难地、顽强地、小心翼翼地生活着,信奉着自己的主
他们相信真主是独一无二的,他创造了大地、苍穹、自然力、人、天使和“镇尼”(精灵),他主宰着一切;他是没有形象的,但又是耳聪目明、全知全能的,他无时无处不在,凡有三个人密谈,他就是第四个参与者,凡有四个人密谈,他就是第五个参与者……主永远与穆斯林同在
穆斯林归顺真主,接受真主通过穆罕默德所晓喻的启示,虔诚祈祷,老实做人,宽厚仁爱,生活简朴,不骄傲自大,不诽谤他人,捍卫信仰,遵循“逊奈”——圣行,穆罕默德之路
他们相信人生有 “后世”,相信“末日审判”,每个人的灵魂被接纳进天园或是被投入火狱,一切将由真主判定;他们相信善行必定得到报偿,邪恶必定受到惩罚……她从梦中醒来,面对着这个苦苦寻找的世界,是那么熟悉仿佛岁月倒流了,那不堪回首的一切都不曾发生
不,岁月永远不会倒流,当重新回到这个世界之时,她老了,这里也已经变得陌生
当然,岁月也一定把别人都拖老了
她不知道该报偿的是否已经得到了报偿?该惩罚的是否已经受到了惩罚?不,她不需要知道
她从来也没有打算对过去的恩怨进行什么报偿或是惩罚,只想把该记住的都记住,该忘却的都忘却!又捐过一个弯儿,就进了梦中的那条胡同
她看见那棵古老的槐树了,历尽劫磨,阅尽沧桑,它还活着,老干龙钟
枝叶葱定过去,每当春天来临,它就绽开串串白花,香气飘满整条胡同;清风吹来,落花如雪,落在她的头上、肩上,“拂了一身还满”
如今树上没有花,开花的季节已经过去了
它白白地开了几十次,落了几十次,一直在等着她呢,而她却没有来
她终于来了
她从树下走过,站在那座门楼前
她夜夜都梦见这座门楼、这所院子,梦见院子里的天空,梦见天上的月亮,梦见那一双永远也不能忘记的眼睛,梦见那一声声牵心动腑的呼唤……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
她夜夜沉醉在梦中
梦把空间缩短了,梦把时间凝固了,梦把世界净化了
梦中没有污秽,没有嘈杂,没有邪恶;梦中没有分离,没有创伤,没有痛苦;梦中只有柔和的月色,只有温馨的爱;梦使她永远年轻,使她不愿醒来
她还是醒来了……她不能遏止自己的冲动,踏上那五级青石台阶,伸手去抚摸那暗红色的大门
门关着
她突然缩回了手
她并不怕见到她所不愿意见到的人,她只急于见到她曾天天梦见的人,这毋庸讳言,也无可畏惧
但是她看见,在大门的旁边,古老的青砖墙上,镶着一块她从未见过的汉白玉标志,上面,用仿宋字和隶书刻着: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合院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 1979她愣住了
她不知道这块崭新的、显然是今年刚刚镶上的汉白玉标志意味着什么?是这里的一切都改变了吗?她的心评怦地跳,悬在胸前的手微微地颤抖
她渴望叫开这道门,又莫名其妙地感到恐惧
她望着那暗红色的门,仿佛那是一道命运之门,曾经决定了她往昔的命运,也将决定她余生的归宿,通往天国,或是火狱
在伸手叩响门钹上的铜环之前,她不得不给自己片刻的喘息
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
隔绝得太久了,大门里贮藏着她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一切……这是一座规整的四合院
磨砖对缝的灰色砖墙簇拥着悬山式的门楼,房脊的两端高耸着造型简洁的鸱吻
椽头之上,整齐地镶着一排三角形的“滴水”
檐下,便是漆成暗红色的大门
厚重的门扇上,镶着一对碗口大小的黄铜门钹,垂着门环
门扇的中心部位,是一副双钩镌刻的金漆对联:“随珠和壁,明月清风”
门楣上伸出两个六角形的门簪,各嵌着一个字:“博”、“雅”
这些字样,都和人们常见的“长命富贵”、“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之类不同,隐隐可见此院主人的志趣
大门两侧,是一对石鼓,高高的门槛,连着五级青石台阶
这座大门,通常是紧闭着的,主人回家,或是有客来访,叩动门环,便有老妈子从南房中闻声出来开门相迎
穿过大门的门洞,迎门便是一道影壁,瓦顶、砖基,四周装饰着砖雕,中心一面粉墙,无字无画,像一片清澈的月光
影壁的底部,一丛盘根错节的古藤,虬龙般屈结而上,攀着几茎竹竿,缠绕着繁茂的枝干,绿叶如盖,葴蕤可连接地面,每逢春夏,紫花怒放,垂下万串珠宝
影壁和大门之间,是一个狭长的前院,一溜五间南房称为“倒座”,是佣人房和外客厅所在,连在门楼的西边
门楼便被挤在东南角上,并不居中——这却是四合院建筑的惯例,“坎宅巽门”,大门要开在东南方向,以取吉利
和大门斜对的垂华门却坐落在整个建筑布局的中轴线上
垂华门是承接前后院的咽喉,虽然除了作为通道之外再无实用价值,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与大门的朴素、庄重风格不同,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玲珑剔透
门框不再是大门的那种暗红色,而是朱红色油漆,饰以“堆金沥粉”的线纹;檐下垂着伞盖式的透花木雕,有如轿子的四沿,那上面精雕细刻、油漆彩绘,充分展示着古建艺人的绝技
垂华门内,又是一道影壁,却与前院的影壁不同,无砖无瓦,系由本色黄杨木雕成,四块相拼,很像是一面屏风
上面以浮雕手法刻着四幅山水:峨眉山月、姑苏夜月、卢沟晓月、沧海涌月
虽都是月色,却情趣各异,令人浮想联翩
绕过这道影壁,便到了后院
后院里东、西厢房各有三间,坐北朝南的是五间上房,抄子游廊把它们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四方形,在垂华门汇合
天井当中,“十”字形的砖垠南路通往所有的门
上房的门两侧,种植着海棠和石榴,枝叶婆婆,从春到秋,都堪欣赏……这座院子,在北京的四合院中,以大小而论,只可以算中等;有比这大的,三进、五进院子的,带跨院的,带花园的,不一而足
但就建筑工艺来说,这座院子已经达到相当水平;而且由于主人参与设计,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雅致和宁静;再由于地理位置适宜,既不临近闹市,又不远离大街,关上门与世隔绝,走出去四通八达,很适合动、静自如的居住要求,特别是对于既要在人世间奔走、又要寻求自我宁静的人
大门上的联额,屏风上的山水,庭院里的花木,显然都不是无意设置的
但是,这里住着的却是警察局的一个侦缉队长,既不“博”,也不“雅”,穿着一身黑警服,腰里别着“家伙”,专跟铁镣、手铐子打交道
据说,这房子落到他手里之前,住的是一位在前清官场上失意的文人,因宦途无缘,便消极遁世,潜心于读书品画,把玩秦砖汉瓦、古董文物,尤其喜爱历朝历代的玉器,以“君子比德于玉”自慰
平日闭门谢客,惟有几家玉器商店和作坊,偶尔走走,发现珍宝,必以倾囊购得为快,即使价格太高,财力不及,也要反复观赏,尽得其乐才可作罢
若耳闻谁家藏有美玉,虽素昧平生,也不耻登门,求得一睹为快
年已耄耋,常常这般癫狂,被人讥为“玉魔”,老先生听到,也不恼怒,反以为荣
年过八秩,寿终正寝,儿孙不肖,倾家荡产,房子便也改了主人,归了侦缉队长
但老先生的遗风还留着影子
民国二十四年春天,侦缉队长突然想把这房子卖了,搬到别处去
因为什么,外人不得而知,只能猜想:也许是手里钱多权大,这里容不下他了,得另辟新宅;也许是在官场的钩心斗角中需要开销,急着用钱……其实,侦缉队长之所以非搬家不可,另有原因:这所房子虽好,却不让他住得安生
一天夜里,他在熟睡之中被一声怪叫惊醒:“我可扔了,我可扔了!”职业的警觉性使他翻身而起,披衣下床,走到院子里,侧耳静听了一阵,四周并无声响
此时月朗风清,院中明亮如洗,没有任何可疑动静
他便疑心是自己做梦,转身回房睡觉
刚刚躺下,那声音又响起来了:“我可扔了!我可扔了!”侦缉队长连忙叫醒老婆:“你听听,外边儿在嚷什么?”“我可扔了!我可扔了!”果然又嚷上了
他老婆揉揉惺忪睡眼,说:“一惊一乍的,你让我听什么?”这可怪了,这么大的声儿,她竟然什么都没听见!侦缉队长疑疑惑惑地躺下去,一夜也没能合眼
接连好几夜,他都清晰地听到了那个奇怪的喊声,仿佛是那位过世了好些年的“玉魔”老先生的声音
侦缉队长是敢要活人命的角色,本来不该害怕那早已朽烂的枯骨、深夜游荡的幽魂,但想到买房子时的乘人之危、巧取豪夺,再加上老婆讥笑他“心有亏心事,才怕鬼叫门”,便不寒而栗,生怕某一天那“声音”真地扔下一颗炸弹来,要了他的命
他不相信自己的神经出了毛病,却又无法解释这桩怪事儿,说出去谁也不会相信,闷在心里又坐卧不安,便“三十六计走为上”,急着要离开这“随珠和壁,明月清风”的院子了
“博雅”宅要出手的消息很快便传了出去,街头巷尾、茶楼酒肆,人们都在关切地谈论这个话题
有人想听听行情,估一估自己的能力;更多的人则是凑凑热闹,想等着看到底谁能买得起
于是就有一些专门拉纤的掮客,壮着胆子来找侦缉队长,想从虎口拔毛
侦缉队长最厌恶这路货色,他本身就是做无本买卖的,难道还要受别人的中间盘剥吗?就放出话去:“谁要买房,本人来直接找我!跑腿儿说合的,都躲远点儿!”管闲事的人都给轰走了,他只在家里坐等真正的买主儿,也不到房地产交易场所去费唇舌
他相信这等房产决不会卖不出去,总会有识货又趁钱的主儿上门!忽一日,有人叫门
老妈子引进来,让客人坐在倒座中的外客厅等候,才从里边请了主人出来
侦缉队长朝他一瞥,此人年纪约在三十岁上下,身穿灰布长衫,脚穿青面布鞋,头戴礼帽,身材虽然高大,却显得瘦弱;面色黧黑,宽脑门儿,中分头,眉弓略高,双眼微微内陷,幽黑闪亮,炯炯有神,一副精明、干练的模样儿
侦缉队长只需这一瞥,凭着多年和各色人等打交道的经验,已经大体把来人看透,那样子想必是个小职员、教书匠之类,充其量不过是个账房而已,当然不会是来买房子的,许是在官司上来疏通什么关节
想到这里,心里便已厌烦,冷冷地问:“找我什么事儿啊?”连个称呼都没舍得给
“听说府上的房子不够住了,要换换?”来客说
他说的“换换”其实就是“卖”,换一种说法,就显得对卖主儿尊重
“嗯
”侦缉队长答应了一声,心里倒觉得有些意外,就吩咐老妈子说,“沏茶!”“不必了
”来客却说,“我们还是先谈房子……”侦缉队长心里又是一动:这个人倒是直来直去,买得这么急!其实,他心里也急,就挥手让老妈子下去,单刀直入地对客人说:“好,闲言少叙,书归正传
你是替谁来看房子的?他为什么不自个儿来啊?”客人微微一笑:“我这不是自个儿来了嘛!”“噢?”侦缉队长一愣,心说刚才怎么没看出来?这个人哪儿像有资格买我这房的主儿?但人家既说要买,他也不得不另眼相看,“你……您贵姓?”他这才想起问问对方的姓氏,并且把不够礼貌的“你”换成“您”
“敝姓韩
”客人欠了欠身
“韩先生,”侦缉队长用了个尊称,但财大气粗、居高临下的态度并没有多少改变,“您先看看房,还是先听听价儿?”“不必看了,”客人却说,“府上的房子,早在您住这儿之前,我就看过
现在既然您要乔迁,我也就正好要买下了,只听您说个数目……”侦缉队长不由得暗暗吃了一惊:这个人早就相中了这地方了,不看就买,好痛快!这无论对买主儿还是卖主儿,都抬高了地位!侦缉队长心里高兴,看来这房子确实是好啊!如果不是那个“声音”在他心里闹腾,没准儿这会儿就不舍得卖了
可是,非卖不行,他无论如何也要躲开这个鬼地方,能遇见这么个真心想买的主儿决不能放过!他在心里把原来想好的价钱又加了两成,才说:“跟痛快人打交道,咱不来虚的,你给一万袁大头吧!”他观察着对方能不能接受这个数目,并且准备讨价还价
没想到对方二话没说,回答得爽快,只有一个字:“成
”侦缉队长又是一愣,想再抬价,已是不可能了,灵机一动,又补充说:“可有一条,韩先生!我卖的只是房子,二道门里的那四扇黄杨影壁,可没打在里头,我得搬走!”“这……影壁也是房子的一部分嘛,”买主儿沉吟着说,“我买这房,也买这影壁,价钱可以商量
”“那您就再出两千!”侦缉队长摸透了对方的心理,自然就不客气了
“成
”买主儿一言为定,“您就准备乔迁吧!”买卖说成就成了,侦缉队长没料到会这么快
“您得等我搬利落了再搬进来,”他担心买主儿半截儿发觉了他的秘密而变卦,“您不也得准备准备钱吗?”“等几天倒是不碍事,您尽可从容,”买主儿说,“钱嘛,您现在就可以派人跟我到柜上去取一万,算是订钱吧,余下的两千,等您搬完了,再清账
您以为如何?”侦缉队长简直被惊呆了,谁见过这样的买主儿?他说出个价儿来,人家一个子儿不还嘴,当天就给一万,买卖行里哪儿有过这样的先例?预付三成的订钱就说得过去了!这个人……他有多少钱?他是谁啊?“您贵姓?”慌忙中他又重复了前面已经问过的话
“敝姓韩
”“请问台甫……”“韩子奇
”“哎呀!”侦缉队长听到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不禁惊叫起来,“您就是奇珍斋的韩老板?久仰,久仰!怪不得……”他并没说出怪不得什么,双方却都心里明白,哈哈一笑,接着说,“这房子归于您手,真是货卖识家了!”货卖识家,这对于买卖双方都有一种荣誉感
成交之后,皆大欢喜
侦缉队长心中窃喜总算把“玉魔”的阴魂甩出去了,至于这位韩老板今后怎样备受惊扰
他就不管了;韩子奇暗自庆幸终于把这位瘟神侦缉队长请走,他倾心已久的“博雅”宅得其所哉
不日,房子腾空,“博雅”宅便成了奇珍斋主的府第
韩子奇的奇珍斋,当时已是名满京华,提起“奇珍斋”三字
犹如提起“同仁堂”、“内联陞”、“瑞蚨祥”……不知道的人,只能怪自己孤陋寡闻了
所不同的是,奇珍斋不是经营丸散膏丹、市匹鞋帽、煎炒爆烤,它的货物,是与衣食住行毫不相干而又引人瞩目的古玩玉器、珠宝钻翠,位于正阳门外大街路西、大栅栏以北的廊房二条
这一带,如果追溯到元大都时期,并不是繁华闹市,那时的米市、面市、鸡鸭市、缎子市、帽子市、铁器市、金银珠宝市都集中在北城
明代以后,商业中心南移到了正阳门内的棋盘街一带
永乐初年,官方在四门建立店铺,称为“廊房”,分三等租给客商,资金雄厚的便选为“廊头”,廊房头条、二条便是自那时始
到了清代,前门外一带便大大繁盛,超过了前朝,“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店铺林立,摊位满街,四方客商云集,日夜游人如织
所谓“东贵西富,南城禽鱼花鸟,中城珠玉锦绣”,这“珠玉锦绣”的“中城”便是指前门外一带繁华的商业中心
而锦绣之中闪闪发光的珠王,则是集中在廊房头条、二条的古玩玉器行业,那是三百六十行中的奇葩,世间商品中的珍宝,“金银有价玉无价”,这是尽人皆知的
先秦的和氏之壁价值十五座城池;南北朝时东昏侯赐给爱妃的一只琥珀钏,价值一百七十万两;元代大德年间的一粒红宝石,价值十四万锭;清代慈禧太后的翡翠西瓜曾估价五百万两……与这些相比,奇珍斋老板韩子奇用一万块表大头买一座房子,也就不必令人咂舌了,丢下这一枚石子,并没有试出他的水深水浅!韩子奇的奇珍斋,是消逝了的历史的浓缩,是世上珍奇和人间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引人艳羡、诱人探究的谜……千年古都,古都千年,也是一部玉的历史
它曾经集中了多少珍宝,养育了多少巧匠,创造了多少奇迹!北海团城承光殿前的“该山大玉海”,已见元大都玉器行业的端倪
这件大玉海,原在琼岛广寒殿中,是元世祖忽必烈大宴群臣时的贮酒器,以大块整玉雕成,沉雄博大,气势磅礴,重三千五百斤,可贮酒三十余担,为世所罕见的巨型玉器和艺术珍品,历时十五年雕琢而成,从金至元,跨了两个朝代!明代官府的御用监广召艺人进京,琢玉行业日趋繁荣,到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已达鼎盛,并且进行明确分工,琢玉、碾玉、抛光都有专门的作坊,日夜为皇室官府赶制玩物、饰物和日用品,凡瓶、炉、卤、鼎、觚,首饰、衣饰、车饰、马饰,餐具、酒具等等无所不包,还在如意馆设雕工作,专为玉玺、玉册刻字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玉器行业趋于消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日本经济复苏,对工艺品的需求刺激了北京的玉器生产,形成了自18世纪末叶开始的玉器出口贸易的高潮时期
到了民国初期,北京的珠宝玉石店已有四十余家,琢磨玉石的作坊三十余家,古玩铺百余家,在崇文门外的花市一带和前门外廊房二条、三条、炭儿胡同、羊肉胡同,终日不绝于耳的是“沙沙”的磨玉之声,玉器行手工艺人已达六千之余!比较著名的作坊有:崇文门外的宝珍斋、东四牌楼的德宝斋、羊市大街的富润斋、廊房二条的魁星斋,随之又崛起义珍荣、天珍斋、济兴成等等
那时的奇珍斋还在惨淡经营,名声甚微,根本无力跻身于强者之列,只在廊房二条开一个小小的“连家铺”,前面两间门脸儿,算是作坊,后头连着几间房屋,全家居住
因为店小,虽有一块由“玉魔”老人题字的大匾,却一直没在门前悬挂,除了有生意来往的行里人,一般人只当这里是普通住家
其实,当时的奇珍斋主梁亦清
却是一名琢玉高手,瓶炉杯盏、花鸟鱼虫、刀马人物、亭台楼阁、舟车山水,无一不精
寻常一块璞料,他能一眼看穿藏于其中的玉质优劣;剖开之后,因材施料,随形而琢,每每化腐朽为神奇
但梁亦清虽然手艺高强,却秉性木讷,不擅言辞,又无文化,没有本事应付生意场中的交际和争斗倾轧,足不出户,只会埋头做活儿
他的产品,供应各家古玩玉器商店,更通过汇远斋的蒲老板批量远销海外,都卖了好价钱,他却只从订户手中收取预订的价钱,任凭人家靠他的手艺赚钱,也不抱怨,安贫守摊,本小利薄,靠两只手不停地做,维持一家人生计,多年来奇珍斋并无发展
梁亦清年过四十,膝下无子,妻子白氏只给他生了两个女儿
这两个女儿,都随着白氏的模样儿,一个比一个标致,肌肤白润,像是用羊脂玉雕成的,长女名叫君壁,次女名叫冰玉,都是十分贴切的好名字,是梁亦清请那位学富五车又嗜好古玩玉器、住在“博雅”宅中的老先生给起的,梁亦清和白氏为喊着方便,平时便呼作“壁儿”、“玉儿”,视为两颗掌上明珠
壁儿和玉儿相差八岁,小的还在蹒跚学步,大的就已经能帮助白氏持家了,洒扫庭除、铺床叠被、缝缝补补、洗衣做饭,都是一把好手
壁儿还比母亲白氏更胜一筹,天资聪颖,长于心计,家里的内外开支,都比母亲还有数,虽不识字,却全凭心算,安排得井井有条,刚刚十二三岁,就顶替了母亲大半,几乎是梁亦清的小小“账房”
有时梁亦清前面的活儿忙不过来,壁儿便打打下手,待客、收款、送货,甚至帮父亲做一些破料、量材等等简单的活儿
梁亦清却从不让她上“水凳儿”,一则是因为这琢玉的苦活儿原不是女孩儿干得了的,二则是手艺人向来“传儿不传女”,女儿学会了手艺,归根结底是人家的
眼看着奇珍斋后继无人,梁亦清常常不当着壁儿的面向妻子感叹:“唉,可惜是个女儿,要是个儿子……”下半句话就不说了
妻子白氏这时就怀着深深的愧意低下头去,似乎还不甘心:“为主的慈悯……”相信真主早晚还会赐给她一个儿子,虽然自己已经过了生育年龄
梁亦清一家,是笃信真主的穆斯林
在偌大的京城,回回民族的子孙只占人口的极少数,玉器行业当中就更少了,这也许就是梁亦清之所以深居简出、与世无争、以一种与生俱来的防御心理把自己封闭起来的原因吧?民国八年,刚刚入夏,廊房二条街口已经响起应时的鲜果、小吃的叫卖声:“……供佛的哎桑葚唻!”“大樱桃唻!”“好蒲子,好艾子,江米儿的、小枣儿的、凉凉儿的大粽子唻……”壁儿领着玉儿,闻声从奇珍斋出来,就去追卖樱桃的车子
那小小的独轮车上,搁着柳条大笸箩,垫着块蓝布,装满樱桃,旁边摆着一罐清例冽的井水,卖樱桃的汉子一面吆喝“大樱桃唻!”一面把水洒在珠圆玉润的樱桃上,鲜红的玉珠还镇着水晶似的冰块
这景象,只消看上一眼,清凉鲜美便沁人心脾,不能不买了
壁儿递过去两大枚,卖樱桃的汉子便拿起一只小小的白瓷茶盅,盛起两盅樱桃,倒在绿茸茸的鲜荷叶上
壁儿接过来,却不急于品尝,领着馋馋的玉儿,回了家
梁亦清正在埋头做活儿,壁儿在他身后轻轻地喊了声:“爸,歇会儿,尝尝鲜吧?”梁亦清头也没回,只说:“那些汉人吃的,可不能买!”“樱桃,这是樱桃啊,爸,您吃几个解解渴!”梁亦清停下手里的活儿,回过头去看了看,那托在荷叶上的樱桃,像是盛在翠盘里的玛瑙,就说:“嗯,好看,赶明儿我就照这样做一件儿!”旁边的玉儿早就馋涎欲滴,父亲不动手,却不愿先尝
梁亦清怜爱地笑笑:“我瞧瞧就成了,你们吃去吧!”两个女儿这才伸出玉笋似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拈起樱桃,送到嘴边,嘬着那甜甜的、酸酸的、凉凉的美味
梁亦清望着那两张玉盘似的面庞,缀着樱桃的鲜红一点,心中又是一幅图画,全身的疲劳就都消除了,转过身去,继续他那艰难而又漫长的琢磨
他做活儿的手工磨床,叫做“水凳儿”,说来极其简单,只是四条腿支起来的一张“凳面儿”,一边装着转轴,带着磨玉用的“坨子”——砂轮形状的刀具,一边挖着洼槽,盛着磨玉用的金刚砂,洼槽头上开一小口,下面三角形的支架上托着一只水盆
梁亦清做活儿时坐在一只机凳上,双脚踏动水凳儿下面的踏板,带动凳面儿上的横轴,那坨子便转动起来;他左手托着玉件儿,凑在坨子锋利的边缘琢磨,右手不停地蘸起金刚砂,抹在坨子与玉件儿之间,为了降低摩擦的温度,需要不断加水,“水凳儿”之名便由此而来
工具虽然简陋,工艺却十分复杂,一个五件儿,从粗磨到细磨,要不断更换各种型号的陆子,逐渐递进细腻的程度,“活儿”形态各异,方圆不一,凸凸凹凹,都靠艺人的手上功夫,操作起来,手忙脚乱,却必须全神贯注,一丝不苟,两只眼睛像被磁石吸住,一颗心像被无形的绳子吊住,以至于连呼吸都极轻极缓极均匀,了无声息,“沙沙”的磨玉声掩盖了一切,融汇了一切,他做起活儿来就把人间万事万物统统忘记了
这些日子,偏偏北京城很不平静
三千多名学生跑到天安门前集会、游行,要求惩办亲日派官僚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本公使章宗祥,放火烧了赵家楼胡同曹汝霖的宅子,还把章宗祥痛打了一顿
前几天“博雅”宅的老先生来看玉,慷慨激昂地说起这事,说是中国人去参加巴黎的和平会议,要求取消袁世凯跟外国人签订的“二十一条”,收回青岛,堂堂的“战胜国”的这个要求却被拒绝,才酿成了学生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举动
老先生发了一通“治国无人” 的感慨,梁亦清听得似懂非懂,他只会治玉,哪会治国?也无法安慰老先生,只闷闷地谈了一阵子玉
玉的行情起落,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关系到奇珍斋的存亡……现在,梁亦清上了水凳儿,便把一切烦恼抛在脑后,心中只有玉了
外面忽然有叩门声
梁亦清手不停工,吩咐壁儿去开门,反正他知道不管是老主顾上门取活儿或是送款,壁儿都是认得的
壁儿打开了外间的大门之后,进来的却是两个陌生人
一老一少,老的年约六十开外,高大魁伟,面如古铜,广额高鼻,一双深陷的眼睛炯炯有神,颌下蓄着一部银白的长须,头上缠着白色的“泰斯台”,身穿一件不蓝不灰的!日长衫,赤脚穿一双草鞋;少的是个男童,十多岁的样子,个头儿不高,面色黧黑,眉目清秀,剃光头,穿一身不辨颜色的旧布衫裤,袖口、膝盖打着补钉
这两位陌生客,一副流浪汉的架势,壁儿一愣,不知该怎么打发,“哦”了一声,回头说:“爸,您来!”梁亦清放下活儿,起身走出里间,抬头一看,也觉愕然,这一老一少,他也并不认得
这时,那老者朝他微微躬身,右手抚胸,道了一声:“按赛俩目而来坤!”梁亦清一惊,慌忙答礼,也是右手抚胸,微微躬身:“吾而来坤闷赛俩目!”他们说的是什么?对于穆斯林来说,这是完全不必翻译的,前者是:“求真主赐给您安宁!”后者是:“求真主也踢安宁给您!”这是穆斯林见面时的相互祝福,表示具有共同的血统和信仰
这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共同语言,无论他们走到天涯还是海角,都能凭借这熟悉的声音找到自己的同胞
当时,一股温暖的电流传遍梁亦清的全身,“噢,朵斯提,请坐,您请坐!”赶快招呼客人在外间八仙桌旁的椅子上落座,又吩咐壁儿给客人沏茶
他所说的“朵斯提”,其含义也只有和他有着共同信仰的人才明白,那就是“朋友”、“同胞”、“兄弟”,一切穆斯林,四海之内皆兄弟
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包括回族在内的十个民族
回回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他们基本上使用汉语和汉字,但是其中经常夹杂某些不肯割舍的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词汇,使“朵斯提”们听来无比亲切
壁儿捧上两盏盖碗酽茶,两位客人一饮而尽
那老者说:“行路的人,也只是为了讨碗水喝,才贸然打扰,刚才看见贵府的门媚上有‘经字堵阿’,就知道必是朵斯提了!”梁亦清心里又是热乎乎的,这两位客人虽纯属路过,和他的生意毫不相干,那信赖之情却让他感动
他在这条街住了好些年头了,还从未想到应该为过路的朵斯提尽一尽责任,哪怕是一碗水呢!“先生这贵店是做什么生意的?”老者问
梁亦清答道:“小店是个玉器作,我没有别的能耐,只靠这家传的手艺……”“啊,您是穆斯林的明珠!”老者欣然说,“穆斯林和美玉珍宝有缘啊!和阗玉出在新疆,绿松石产于波斯,猫眼石源于锡兰,夜明珠来自叙利亚……”梁亦清大惊:“老先生原来是赏玉行家,有这样的学问!”老者笑道:“过奖,我只是读过几卷旧书,寻章摘句;又一路云游,道听途说而已,让先生见笑了!”“您……这是从哪儿来?”“远了
”老者说,“从福建泉州来,经府过县,晓行夜住,算来也有五六个年头了
”“噢!”梁亦清心中不觉升起了一种对徒步苦行人的怜惜,“您到北京来,是投亲,还是访友啊?”“这,倒也不是,说来话长了……”老者又喝着续上的茶,眯着那双深邃清亮的眼睛,仿佛在脑际追溯久远的往事,片刻,忽然问道:“您听说过筛海
革哇默定的名字吗?”“听老人说过,那是在……在……”梁亦清深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惭愧,脸都有些红了
他只知道“筛海”是阿匐中极高的品级,也恍惚记得“革哇默定”这个名字,却说不清具体年代了
“是在大来真宗至道二年,也就是伊斯兰历二百
我喜爱这位年轻的女作家,因为从这些文字里,我看出了她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
但我还不知道她是位多产的作家,她写的电影剧本、戏剧本等等,我都没有看过
直到她送给了我一本《穆斯林的葬礼》,我才知道她是回族,而且写作的才能是惊人的!关于回族,我知道的很少,因为我的亲戚朋友里,没有一个回族人
我只知道回族人都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戴着一顶医务工作者那样的白帽;北京有一条牛街,里面住的都是回教人,还有教堂(清真寺),如此而已
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
书里每一个细节,我都很“陌生”,只有书中小主人公新月在北京大学生活的那一段,因为北京大学的校园就是燕京大学的故址,我对燕大校园的湖光塔影,还是熟悉而且有极其浓厚的感情的
回来再讲这本小说,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
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这“效应”之广之深,大家知道得比我还多,我就不必细说了!现在,我知道这本书正在译成许多外国文字,在海外出版,虽然里面有些删节,我对此还是十分欢喜
我愿意全世界的读者都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中,有十个民族是穆斯林,而且在中国十亿人民之中,就有一位年轻的回族女作家,她用汉文写出了一本极富中国性格的、回族人民的生活故事
关于这本小说,在中国的言论和评价,真是多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
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谚,说“百闻不如一见”,亦愿海外的朋友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中国回族女作家写的奇书!1990年7月,古尔邦节(此系冰心先生特为《穆斯林的葬礼》外文版所写的序言,发表于1990年8月18日《文艺报》
此次收入本文集,题目系编者为全书体例统一所加)1990年4月22日
上午读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无法释手,不过按照我读书的习惯,总留一个结尾专门来读,因此还是忍耐住了
下午睡起,将全书读完,释出压在心头的沉痛,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我觉得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的诗篇,充满悲剧的美感
过去的生活过去了,新的生活开始了
这部书场面十分阔大、头绪那样纷繁(本来人生就是阔大而纷繁的),通过一个玉器世家几代盛衰,唱出一曲人生的咏叹
全书前面部分还惰缤意密,精心刻画,到后半部已如大潮汹涌,不可遏止
这是玉的长河,不,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
到新月之死,我实在无法抑制,不能不流下眼泪
如果不是把人生的真谛写得如此深邃,如此动情,能有如此摧肝裂胆的艺术魅力吗?读这部书,有如读《巴黎圣母院》,奇谲诡变,奥妙无穷
一个中年女作家,能够有这样强大的驾驭历史、挥洒人生、驱使命运,写得沉雄浑厚、凝练典雅的创造力,达到了惊人地步,实在难能可贵
所以取得这样辉煌的艺术成就,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她在追求一种美,人生如果没有这种美,人生有什么意义?艺术如果没有这种美,艺术有什么意义?正是这种美,深沉的美、崇高的美,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
我仔细品味著作者为什么掌握了这种美,我发现,作者是一个有自己美学观的人
她写道:“我在写作中净化自己的心灵,并且希望我的读者也得到这样的享受”,“我历来不相信怀着一颗卑劣的心的人能写出真善美的好文字”,“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对自己的心灵的冶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
人应该是这样大写的‘人’
”的确,一页一页读下来,我进入一个庄严而伟大的世界
读到《玉殇》梁亦清之死,这是大斧铿锵的雕塑,悲壮淋漓,令人震骇,读到《玉王》,韩子奇青云得意,斗角钩心,用笔如此老练,千万世态,游刃有余,我深为这种艺术功力而赞叹
围绕着这一条清澈而晶莹的玉的长河,梁君璧、韩子奇,各有鲜明的性格,各有独特的内心世界
但在这庞杂的人生之林中,却响起一支幽幽的乐曲,它由小而大、由轻而重、由弱而强,一个形象轻盈而出——这就是新月,正是这一纯洁的灵魂、幽静的灵魂、美的灵魂,本来是一道活泼的小溪,却一下跌入人生的劫难,由梁君璧之拒绝楚雁潮这一波澜突起,掀开可怕的命运的剧变……“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使得纯真的少女的爱心像一块无暇之玉一下跌得粉碎
是的,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她是“为人心作传”——无论是优美的,无论是残酷的,人的心灵,压倒一切,镇住一切
新月之死,令人悲痛欲绝
这绝不是因为我有一个和新月患同样病而死去的亲爱的儿子,才会抚今忆昔,引起创恸;倒是一个失去爱子的父亲的心,才能感受到凄切命运中美的触动
新月之死,是祝英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苍天泣血,人们的心正是从这悲剧之美中得到净化
从艺术评价来看,我以为林林总总的诸多人物中,梁君璧是作者塑造得丰满的一个典型形象,一言一语,一颦一笑,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我想到《红楼梦》中的凤姐
也许因为我是北京人,我生长在曾经富极一时而终又凄凉零落的大家庭中,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使我懂得梁君璧,她表面上显露着压人的威势,其实内心隐藏着一腔悲痛,一部书能写出一个典型人物已不容易,何况全书在艺术上可以称得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我读《穆斯林的葬礼》,实为多年来难得的艺术享受
当然,从美学的完美之境这一高度来考察,全书也非无不足之处
我相信作者的才华与意志是能够承受这种过苛的要求的
王国维有“隔”与“不隔”之说
梁君璧之风云叱咤,韩子奇之愁肠百结,都衬托新月,净化主题,至新月之死,大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势,她盼望着天明,她在天明时死去,这是人世间多么大的悲痛呀!这些都丝丝入扣,不隔;但韩子奇在伦敦,楚雁潮突然而来的爱情,由于铺垫不够,过分突兀,从而不能出神入化,精韧至微,则隔矣
当然从全局之矫捷,大可不计片断之平弱,但有一点是否值得推敲?作者精心筹划,独树一帜,以今昔对比结构全书,有如两条河流相溶相会,相彰相衬,其妙无穷
但是不是创作了结构,又受到结构之局限呢?前面说到完美,完美当然是美学的很高的准则
我考虑这一问题,是从罗马圣彼得教堂开始的
当我走到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母爱》跟前时,那种整体的完美一下镇住了我
在文学上,我崇拜《战争与和平》,但是在托尔斯泰笔下,我以为体现了艺术完美的是《安娜
卡列尼娜》;我崇拜《悲惨世界》,但是在雨果笔下,我以为体现了艺术完美的是《巴黎圣母院》
《穆斯林的葬礼》从悲剧美这一角度来看是达到一定完美的程度,读完所以令人不释于怀,就因为它具有悲剧美的感化力
作者在后记中讲到:“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仅仅炫耀技巧就失去了灵魂
”还说:“至今弄不清我运用了什么技巧,也弄不清楚这本书按时下很流行的说法归属什么流派
”作为一个既欣赏西方古典文学、又欣赏西方现代文学的人,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同时是浪漫主义的,当然,不是停滞于古典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而是迈步于今天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它显得更鲜活、更有灵性,因而也更动人
在悲剧张庭这一点上,它属于莎士比亚,在探索人心这一点上,它接近茨威格,但是,它比茨威格有气势,因此它是不平凡的
正因为是为穆斯林人心作传,全书笼罩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因此我说它是穆斯林的圣洁的诗篇
当然,我所指的不是在书中阐发了多少真主的旨意
我所指的是它扬起穆斯林美的灵魂
也许有的读者觉得这个悲剧太悲惨了,但是,在尾声部分,梁冰玉看到“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出现在门边,洁白的皮肤,俊秀的脸庞,黑亮的眼睛,长长的睫毛,正吃惊地看着她
‘新月!新月……’她一把抱住了少女……”是的,默默苍天,沉沉大地,过去的生活过去了,新的生活开始了
梁冰玉抱着的已不是新月,而是梁家第三代人,她抱住的不是一个新的新月,一个未来,一个希望吗?对于细心的读者,这轻轻一笔也就足够了
(此文原系刘白羽先生为《穆斯林的葬礼》所写的评论,发表于1990年7月29日《光明日报》)本卷收作者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穆斯林的葬礼》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
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穆斯林的葬礼》在1987年冬至1988年春发表于《长篇小说》季刊总第17、18期,1987年第6期《中国作家》选载,1988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书,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作家、评论家、穆斯林学者和广大读者给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新时期文学和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第一部成功地表现了回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有着独特的文学地位和审美价值
1989年和199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小说连播》节目两度全文播出本书
自1991年以来,中国文学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本书的英、法、阿拉伯、乌尔都等文字的译本
1992年,台湾《世界论坛报》以长达一年的时间全文连载本书,1993年台湾国际村文库书店出版了上、下册繁体字版
本社先后在“北京长篇小说创作丛书”和“北京长篇小说创作精品系列”出版《穆斯林的葬礼》,至今已十余次重印,畅销不衰,先后被列入北京书市十大畅销书、全国文教类优秀畅销书、家庭书架百种优秀图书、家庭书架百种常备书目、北京市青少年‘94—’97读书工程推荐书目、大学生所喜爱的女作家及其作品;据香港《镜报》月刊1996年7月号报道,有关方面对中国内地进行大规模社会调查,在青年最喜欢的二十本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中,《穆斯林的葬礼》名列第五位
《穆斯林的莽林》于1991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委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长篇小说奖,199o年获建国四十周年北京市优秀文学奖
1992年由作者改编为上、下集电影剧本,香港康大影业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啊,安拉!宽怒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们当中,你让谁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去,就让他死于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为着他的报偿而剥夺我们,并且不要在他之后,把我们来作试验!——穆斯林葬礼上的祷辞清晨,她走来了
一辆顶灯上标着“TAXI”的白色小汽车停在路口,她下了车,略略站了站,环顾着周围
然后,熟悉地穿过大街、小巷,向前走去
她穿着白色的坡跟皮鞋,银灰色的西服裙和月黄色的短袖衬衫
身材纤秀因而显得颀长,肤色白皙、细腻,橄榄形的脸型,一双清澈的眼睛,鼻梁略高而直,未施任何唇膏的淡红的嘴唇紧闭着,颏旁便现出两道细细的、弯弯的、新月形的纹路
微微鬈曲的长发,任其自然地舒卷在耳后和颈根
耳垂、颈项都没有任何饰物
尽管鬓边的黑发已夹杂着银丝,她却并不显得过于苍老;不认识她的人,把她遗忘了的人,也看不出她曾是怎样年轻
她匆匆走着,没带任何沉重的行囊,手里只提着一个白色的圆形纸盒
走在这里,她仿佛从一个长长的梦中醒来
晨曦熹微,小巷清幽
早起的人们偶尔从她身旁擦肩而过,骑车的,步行的,领着孩子的,端着早点的……她感到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而人们却不熟悉她,谁也没有认真地看她一眼
她看着前面
天和地是灰色的,砖和瓦也是灰色的
临街的墙几经风化,几经修补,刷过黑灰、白灰,涂过红漆,书写过不同内容的标语,又终于被覆盖;风雨再把覆盖层胡乱地揭下来,形成一片斑驳的杂色,融汇于灰色的笼罩之中
路旁的树木苍黑,瓦棱中芳草青青
远处,炊烟缭绕
迷?鞯氖锷校A⒆耪庖淮┮坏母叱雒穹康慕ㄖ舛ト缢倩粕牧鹆呱辽练⒐狻D鞘乔逭嫠碌摹鞍羁恕甭ィ咳瘴宕危抢锎鼍铀频恼倩剑骸罢嬷髦链螅⊥蛭锓侵鳎┯邪怖荒潞蹦拢髦拐摺?炖癜莅
?这儿是“达尔
伊斯兰”——穆斯林居住区,聚集着一群安拉的信徒,芸芸众生中的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很大
在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以来的一千三百年!司,他把仁慈、公正、诚实和自我克制的精神洒向人间,全世界有八亿人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
这个世界很小
在拥有八百万人口的古都北京,穆斯林的数目只有十八万,他们散居各地,其中有一部分聚居在这座清真古寺的周围
据说,这一带曾经是果木繁茂的石榴园……大约远在公元7世纪,一些头上缠着白布的阿拉伯商人来到了东土大唐,他们习惯了神州大地的水土,在这里娶妻生子,留下来了
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 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达,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的土地被蒙古贵族陆续占领,征服者强迫被征服者大批迁徙到东方
他们之中,有被俘虏的工匠,有被签发的百姓,有携家带眷的阿拉伯上层人物
当然,也有乘东西方的交通大开而自发前来的商人
这些“外来户”,大部分在中国做军士、农夫和工匠,少数人经商、传教,也有极少数做官
这些人的后裔很少再返回故地,就在这块土壤上生根了,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元朝的官方文书称他们为“回回”,他们本身也以“回回”自称,一个新的民族在东方诞生了
由于历史上难以避免的融合,回回民族当中也糅进了一些汉人、蒙古人、维吾尔人和犹太人的成分,但回回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存在,而不融入汉人或其他民族之中
幅员辽阔的中国,是汉人长期生存繁衍的地方,回回不可能像土生土长的民族一样拥有整块的、大片的土地,他们不断地被派遣被迁徙,甚至被征讨、被杀戮,为了生计,他们流落四方……他们始终是少数,这少数的人艰难地、顽强地、小心翼翼地生活着,信奉着自己的主
他们相信真主是独一无二的,他创造了大地、苍穹、自然力、人、天使和“镇尼”(精灵),他主宰着一切;他是没有形象的,但又是耳聪目明、全知全能的,他无时无处不在,凡有三个人密谈,他就是第四个参与者,凡有四个人密谈,他就是第五个参与者……主永远与穆斯林同在
穆斯林归顺真主,接受真主通过穆罕默德所晓喻的启示,虔诚祈祷,老实做人,宽厚仁爱,生活简朴,不骄傲自大,不诽谤他人,捍卫信仰,遵循“逊奈”——圣行,穆罕默德之路
他们相信人生有 “后世”,相信“末日审判”,每个人的灵魂被接纳进天园或是被投入火狱,一切将由真主判定;他们相信善行必定得到报偿,邪恶必定受到惩罚……她从梦中醒来,面对着这个苦苦寻找的世界,是那么熟悉仿佛岁月倒流了,那不堪回首的一切都不曾发生
不,岁月永远不会倒流,当重新回到这个世界之时,她老了,这里也已经变得陌生
当然,岁月也一定把别人都拖老了
她不知道该报偿的是否已经得到了报偿?该惩罚的是否已经受到了惩罚?不,她不需要知道
她从来也没有打算对过去的恩怨进行什么报偿或是惩罚,只想把该记住的都记住,该忘却的都忘却!又捐过一个弯儿,就进了梦中的那条胡同
她看见那棵古老的槐树了,历尽劫磨,阅尽沧桑,它还活着,老干龙钟
枝叶葱定过去,每当春天来临,它就绽开串串白花,香气飘满整条胡同;清风吹来,落花如雪,落在她的头上、肩上,“拂了一身还满”
如今树上没有花,开花的季节已经过去了
它白白地开了几十次,落了几十次,一直在等着她呢,而她却没有来
她终于来了
她从树下走过,站在那座门楼前
她夜夜都梦见这座门楼、这所院子,梦见院子里的天空,梦见天上的月亮,梦见那一双永远也不能忘记的眼睛,梦见那一声声牵心动腑的呼唤……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
她夜夜沉醉在梦中
梦把空间缩短了,梦把时间凝固了,梦把世界净化了
梦中没有污秽,没有嘈杂,没有邪恶;梦中没有分离,没有创伤,没有痛苦;梦中只有柔和的月色,只有温馨的爱;梦使她永远年轻,使她不愿醒来
她还是醒来了……她不能遏止自己的冲动,踏上那五级青石台阶,伸手去抚摸那暗红色的大门
门关着
她突然缩回了手
她并不怕见到她所不愿意见到的人,她只急于见到她曾天天梦见的人,这毋庸讳言,也无可畏惧
但是她看见,在大门的旁边,古老的青砖墙上,镶着一块她从未见过的汉白玉标志,上面,用仿宋字和隶书刻着: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合院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 1979她愣住了
她不知道这块崭新的、显然是今年刚刚镶上的汉白玉标志意味着什么?是这里的一切都改变了吗?她的心评怦地跳,悬在胸前的手微微地颤抖
她渴望叫开这道门,又莫名其妙地感到恐惧
她望着那暗红色的门,仿佛那是一道命运之门,曾经决定了她往昔的命运,也将决定她余生的归宿,通往天国,或是火狱
在伸手叩响门钹上的铜环之前,她不得不给自己片刻的喘息
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
隔绝得太久了,大门里贮藏着她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一切……这是一座规整的四合院
磨砖对缝的灰色砖墙簇拥着悬山式的门楼,房脊的两端高耸着造型简洁的鸱吻
椽头之上,整齐地镶着一排三角形的“滴水”
檐下,便是漆成暗红色的大门
厚重的门扇上,镶着一对碗口大小的黄铜门钹,垂着门环
门扇的中心部位,是一副双钩镌刻的金漆对联:“随珠和壁,明月清风”
门楣上伸出两个六角形的门簪,各嵌着一个字:“博”、“雅”
这些字样,都和人们常见的“长命富贵”、“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之类不同,隐隐可见此院主人的志趣
大门两侧,是一对石鼓,高高的门槛,连着五级青石台阶
这座大门,通常是紧闭着的,主人回家,或是有客来访,叩动门环,便有老妈子从南房中闻声出来开门相迎
穿过大门的门洞,迎门便是一道影壁,瓦顶、砖基,四周装饰着砖雕,中心一面粉墙,无字无画,像一片清澈的月光
影壁的底部,一丛盘根错节的古藤,虬龙般屈结而上,攀着几茎竹竿,缠绕着繁茂的枝干,绿叶如盖,葴蕤可连接地面,每逢春夏,紫花怒放,垂下万串珠宝
影壁和大门之间,是一个狭长的前院,一溜五间南房称为“倒座”,是佣人房和外客厅所在,连在门楼的西边
门楼便被挤在东南角上,并不居中——这却是四合院建筑的惯例,“坎宅巽门”,大门要开在东南方向,以取吉利
和大门斜对的垂华门却坐落在整个建筑布局的中轴线上
垂华门是承接前后院的咽喉,虽然除了作为通道之外再无实用价值,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与大门的朴素、庄重风格不同,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玲珑剔透
门框不再是大门的那种暗红色,而是朱红色油漆,饰以“堆金沥粉”的线纹;檐下垂着伞盖式的透花木雕,有如轿子的四沿,那上面精雕细刻、油漆彩绘,充分展示着古建艺人的绝技
垂华门内,又是一道影壁,却与前院的影壁不同,无砖无瓦,系由本色黄杨木雕成,四块相拼,很像是一面屏风
上面以浮雕手法刻着四幅山水:峨眉山月、姑苏夜月、卢沟晓月、沧海涌月
虽都是月色,却情趣各异,令人浮想联翩
绕过这道影壁,便到了后院
后院里东、西厢房各有三间,坐北朝南的是五间上房,抄子游廊把它们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四方形,在垂华门汇合
天井当中,“十”字形的砖垠南路通往所有的门
上房的门两侧,种植着海棠和石榴,枝叶婆婆,从春到秋,都堪欣赏……这座院子,在北京的四合院中,以大小而论,只可以算中等;有比这大的,三进、五进院子的,带跨院的,带花园的,不一而足
但就建筑工艺来说,这座院子已经达到相当水平;而且由于主人参与设计,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雅致和宁静;再由于地理位置适宜,既不临近闹市,又不远离大街,关上门与世隔绝,走出去四通八达,很适合动、静自如的居住要求,特别是对于既要在人世间奔走、又要寻求自我宁静的人
大门上的联额,屏风上的山水,庭院里的花木,显然都不是无意设置的
但是,这里住着的却是警察局的一个侦缉队长,既不“博”,也不“雅”,穿着一身黑警服,腰里别着“家伙”,专跟铁镣、手铐子打交道
据说,这房子落到他手里之前,住的是一位在前清官场上失意的文人,因宦途无缘,便消极遁世,潜心于读书品画,把玩秦砖汉瓦、古董文物,尤其喜爱历朝历代的玉器,以“君子比德于玉”自慰
平日闭门谢客,惟有几家玉器商店和作坊,偶尔走走,发现珍宝,必以倾囊购得为快,即使价格太高,财力不及,也要反复观赏,尽得其乐才可作罢
若耳闻谁家藏有美玉,虽素昧平生,也不耻登门,求得一睹为快
年已耄耋,常常这般癫狂,被人讥为“玉魔”,老先生听到,也不恼怒,反以为荣
年过八秩,寿终正寝,儿孙不肖,倾家荡产,房子便也改了主人,归了侦缉队长
但老先生的遗风还留着影子
民国二十四年春天,侦缉队长突然想把这房子卖了,搬到别处去
因为什么,外人不得而知,只能猜想:也许是手里钱多权大,这里容不下他了,得另辟新宅;也许是在官场的钩心斗角中需要开销,急着用钱……其实,侦缉队长之所以非搬家不可,另有原因:这所房子虽好,却不让他住得安生
一天夜里,他在熟睡之中被一声怪叫惊醒:“我可扔了,我可扔了!”职业的警觉性使他翻身而起,披衣下床,走到院子里,侧耳静听了一阵,四周并无声响
此时月朗风清,院中明亮如洗,没有任何可疑动静
他便疑心是自己做梦,转身回房睡觉
刚刚躺下,那声音又响起来了:“我可扔了!我可扔了!”侦缉队长连忙叫醒老婆:“你听听,外边儿在嚷什么?”“我可扔了!我可扔了!”果然又嚷上了
他老婆揉揉惺忪睡眼,说:“一惊一乍的,你让我听什么?”这可怪了,这么大的声儿,她竟然什么都没听见!侦缉队长疑疑惑惑地躺下去,一夜也没能合眼
接连好几夜,他都清晰地听到了那个奇怪的喊声,仿佛是那位过世了好些年的“玉魔”老先生的声音
侦缉队长是敢要活人命的角色,本来不该害怕那早已朽烂的枯骨、深夜游荡的幽魂,但想到买房子时的乘人之危、巧取豪夺,再加上老婆讥笑他“心有亏心事,才怕鬼叫门”,便不寒而栗,生怕某一天那“声音”真地扔下一颗炸弹来,要了他的命
他不相信自己的神经出了毛病,却又无法解释这桩怪事儿,说出去谁也不会相信,闷在心里又坐卧不安,便“三十六计走为上”,急着要离开这“随珠和壁,明月清风”的院子了
“博雅”宅要出手的消息很快便传了出去,街头巷尾、茶楼酒肆,人们都在关切地谈论这个话题
有人想听听行情,估一估自己的能力;更多的人则是凑凑热闹,想等着看到底谁能买得起
于是就有一些专门拉纤的掮客,壮着胆子来找侦缉队长,想从虎口拔毛
侦缉队长最厌恶这路货色,他本身就是做无本买卖的,难道还要受别人的中间盘剥吗?就放出话去:“谁要买房,本人来直接找我!跑腿儿说合的,都躲远点儿!”管闲事的人都给轰走了,他只在家里坐等真正的买主儿,也不到房地产交易场所去费唇舌
他相信这等房产决不会卖不出去,总会有识货又趁钱的主儿上门!忽一日,有人叫门
老妈子引进来,让客人坐在倒座中的外客厅等候,才从里边请了主人出来
侦缉队长朝他一瞥,此人年纪约在三十岁上下,身穿灰布长衫,脚穿青面布鞋,头戴礼帽,身材虽然高大,却显得瘦弱;面色黧黑,宽脑门儿,中分头,眉弓略高,双眼微微内陷,幽黑闪亮,炯炯有神,一副精明、干练的模样儿
侦缉队长只需这一瞥,凭着多年和各色人等打交道的经验,已经大体把来人看透,那样子想必是个小职员、教书匠之类,充其量不过是个账房而已,当然不会是来买房子的,许是在官司上来疏通什么关节
想到这里,心里便已厌烦,冷冷地问:“找我什么事儿啊?”连个称呼都没舍得给
“听说府上的房子不够住了,要换换?”来客说
他说的“换换”其实就是“卖”,换一种说法,就显得对卖主儿尊重
“嗯
”侦缉队长答应了一声,心里倒觉得有些意外,就吩咐老妈子说,“沏茶!”“不必了
”来客却说,“我们还是先谈房子……”侦缉队长心里又是一动:这个人倒是直来直去,买得这么急!其实,他心里也急,就挥手让老妈子下去,单刀直入地对客人说:“好,闲言少叙,书归正传
你是替谁来看房子的?他为什么不自个儿来啊?”客人微微一笑:“我这不是自个儿来了嘛!”“噢?”侦缉队长一愣,心说刚才怎么没看出来?这个人哪儿像有资格买我这房的主儿?但人家既说要买,他也不得不另眼相看,“你……您贵姓?”他这才想起问问对方的姓氏,并且把不够礼貌的“你”换成“您”
“敝姓韩
”客人欠了欠身
“韩先生,”侦缉队长用了个尊称,但财大气粗、居高临下的态度并没有多少改变,“您先看看房,还是先听听价儿?”“不必看了,”客人却说,“府上的房子,早在您住这儿之前,我就看过
现在既然您要乔迁,我也就正好要买下了,只听您说个数目……”侦缉队长不由得暗暗吃了一惊:这个人早就相中了这地方了,不看就买,好痛快!这无论对买主儿还是卖主儿,都抬高了地位!侦缉队长心里高兴,看来这房子确实是好啊!如果不是那个“声音”在他心里闹腾,没准儿这会儿就不舍得卖了
可是,非卖不行,他无论如何也要躲开这个鬼地方,能遇见这么个真心想买的主儿决不能放过!他在心里把原来想好的价钱又加了两成,才说:“跟痛快人打交道,咱不来虚的,你给一万袁大头吧!”他观察着对方能不能接受这个数目,并且准备讨价还价
没想到对方二话没说,回答得爽快,只有一个字:“成
”侦缉队长又是一愣,想再抬价,已是不可能了,灵机一动,又补充说:“可有一条,韩先生!我卖的只是房子,二道门里的那四扇黄杨影壁,可没打在里头,我得搬走!”“这……影壁也是房子的一部分嘛,”买主儿沉吟着说,“我买这房,也买这影壁,价钱可以商量
”“那您就再出两千!”侦缉队长摸透了对方的心理,自然就不客气了
“成
”买主儿一言为定,“您就准备乔迁吧!”买卖说成就成了,侦缉队长没料到会这么快
“您得等我搬利落了再搬进来,”他担心买主儿半截儿发觉了他的秘密而变卦,“您不也得准备准备钱吗?”“等几天倒是不碍事,您尽可从容,”买主儿说,“钱嘛,您现在就可以派人跟我到柜上去取一万,算是订钱吧,余下的两千,等您搬完了,再清账
您以为如何?”侦缉队长简直被惊呆了,谁见过这样的买主儿?他说出个价儿来,人家一个子儿不还嘴,当天就给一万,买卖行里哪儿有过这样的先例?预付三成的订钱就说得过去了!这个人……他有多少钱?他是谁啊?“您贵姓?”慌忙中他又重复了前面已经问过的话
“敝姓韩
”“请问台甫……”“韩子奇
”“哎呀!”侦缉队长听到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不禁惊叫起来,“您就是奇珍斋的韩老板?久仰,久仰!怪不得……”他并没说出怪不得什么,双方却都心里明白,哈哈一笑,接着说,“这房子归于您手,真是货卖识家了!”货卖识家,这对于买卖双方都有一种荣誉感
成交之后,皆大欢喜
侦缉队长心中窃喜总算把“玉魔”的阴魂甩出去了,至于这位韩老板今后怎样备受惊扰
他就不管了;韩子奇暗自庆幸终于把这位瘟神侦缉队长请走,他倾心已久的“博雅”宅得其所哉
不日,房子腾空,“博雅”宅便成了奇珍斋主的府第
韩子奇的奇珍斋,当时已是名满京华,提起“奇珍斋”三字
犹如提起“同仁堂”、“内联陞”、“瑞蚨祥”……不知道的人,只能怪自己孤陋寡闻了
所不同的是,奇珍斋不是经营丸散膏丹、市匹鞋帽、煎炒爆烤,它的货物,是与衣食住行毫不相干而又引人瞩目的古玩玉器、珠宝钻翠,位于正阳门外大街路西、大栅栏以北的廊房二条
这一带,如果追溯到元大都时期,并不是繁华闹市,那时的米市、面市、鸡鸭市、缎子市、帽子市、铁器市、金银珠宝市都集中在北城
明代以后,商业中心南移到了正阳门内的棋盘街一带
永乐初年,官方在四门建立店铺,称为“廊房”,分三等租给客商,资金雄厚的便选为“廊头”,廊房头条、二条便是自那时始
到了清代,前门外一带便大大繁盛,超过了前朝,“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店铺林立,摊位满街,四方客商云集,日夜游人如织
所谓“东贵西富,南城禽鱼花鸟,中城珠玉锦绣”,这“珠玉锦绣”的“中城”便是指前门外一带繁华的商业中心
而锦绣之中闪闪发光的珠王,则是集中在廊房头条、二条的古玩玉器行业,那是三百六十行中的奇葩,世间商品中的珍宝,“金银有价玉无价”,这是尽人皆知的
先秦的和氏之壁价值十五座城池;南北朝时东昏侯赐给爱妃的一只琥珀钏,价值一百七十万两;元代大德年间的一粒红宝石,价值十四万锭;清代慈禧太后的翡翠西瓜曾估价五百万两……与这些相比,奇珍斋老板韩子奇用一万块表大头买一座房子,也就不必令人咂舌了,丢下这一枚石子,并没有试出他的水深水浅!韩子奇的奇珍斋,是消逝了的历史的浓缩,是世上珍奇和人间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引人艳羡、诱人探究的谜……千年古都,古都千年,也是一部玉的历史
它曾经集中了多少珍宝,养育了多少巧匠,创造了多少奇迹!北海团城承光殿前的“该山大玉海”,已见元大都玉器行业的端倪
这件大玉海,原在琼岛广寒殿中,是元世祖忽必烈大宴群臣时的贮酒器,以大块整玉雕成,沉雄博大,气势磅礴,重三千五百斤,可贮酒三十余担,为世所罕见的巨型玉器和艺术珍品,历时十五年雕琢而成,从金至元,跨了两个朝代!明代官府的御用监广召艺人进京,琢玉行业日趋繁荣,到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已达鼎盛,并且进行明确分工,琢玉、碾玉、抛光都有专门的作坊,日夜为皇室官府赶制玩物、饰物和日用品,凡瓶、炉、卤、鼎、觚,首饰、衣饰、车饰、马饰,餐具、酒具等等无所不包,还在如意馆设雕工作,专为玉玺、玉册刻字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玉器行业趋于消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日本经济复苏,对工艺品的需求刺激了北京的玉器生产,形成了自18世纪末叶开始的玉器出口贸易的高潮时期
到了民国初期,北京的珠宝玉石店已有四十余家,琢磨玉石的作坊三十余家,古玩铺百余家,在崇文门外的花市一带和前门外廊房二条、三条、炭儿胡同、羊肉胡同,终日不绝于耳的是“沙沙”的磨玉之声,玉器行手工艺人已达六千之余!比较著名的作坊有:崇文门外的宝珍斋、东四牌楼的德宝斋、羊市大街的富润斋、廊房二条的魁星斋,随之又崛起义珍荣、天珍斋、济兴成等等
那时的奇珍斋还在惨淡经营,名声甚微,根本无力跻身于强者之列,只在廊房二条开一个小小的“连家铺”,前面两间门脸儿,算是作坊,后头连着几间房屋,全家居住
因为店小,虽有一块由“玉魔”老人题字的大匾,却一直没在门前悬挂,除了有生意来往的行里人,一般人只当这里是普通住家
其实,当时的奇珍斋主梁亦清
却是一名琢玉高手,瓶炉杯盏、花鸟鱼虫、刀马人物、亭台楼阁、舟车山水,无一不精
寻常一块璞料,他能一眼看穿藏于其中的玉质优劣;剖开之后,因材施料,随形而琢,每每化腐朽为神奇
但梁亦清虽然手艺高强,却秉性木讷,不擅言辞,又无文化,没有本事应付生意场中的交际和争斗倾轧,足不出户,只会埋头做活儿
他的产品,供应各家古玩玉器商店,更通过汇远斋的蒲老板批量远销海外,都卖了好价钱,他却只从订户手中收取预订的价钱,任凭人家靠他的手艺赚钱,也不抱怨,安贫守摊,本小利薄,靠两只手不停地做,维持一家人生计,多年来奇珍斋并无发展
梁亦清年过四十,膝下无子,妻子白氏只给他生了两个女儿
这两个女儿,都随着白氏的模样儿,一个比一个标致,肌肤白润,像是用羊脂玉雕成的,长女名叫君壁,次女名叫冰玉,都是十分贴切的好名字,是梁亦清请那位学富五车又嗜好古玩玉器、住在“博雅”宅中的老先生给起的,梁亦清和白氏为喊着方便,平时便呼作“壁儿”、“玉儿”,视为两颗掌上明珠
壁儿和玉儿相差八岁,小的还在蹒跚学步,大的就已经能帮助白氏持家了,洒扫庭除、铺床叠被、缝缝补补、洗衣做饭,都是一把好手
壁儿还比母亲白氏更胜一筹,天资聪颖,长于心计,家里的内外开支,都比母亲还有数,虽不识字,却全凭心算,安排得井井有条,刚刚十二三岁,就顶替了母亲大半,几乎是梁亦清的小小“账房”
有时梁亦清前面的活儿忙不过来,壁儿便打打下手,待客、收款、送货,甚至帮父亲做一些破料、量材等等简单的活儿
梁亦清却从不让她上“水凳儿”,一则是因为这琢玉的苦活儿原不是女孩儿干得了的,二则是手艺人向来“传儿不传女”,女儿学会了手艺,归根结底是人家的
眼看着奇珍斋后继无人,梁亦清常常不当着壁儿的面向妻子感叹:“唉,可惜是个女儿,要是个儿子……”下半句话就不说了
妻子白氏这时就怀着深深的愧意低下头去,似乎还不甘心:“为主的慈悯……”相信真主早晚还会赐给她一个儿子,虽然自己已经过了生育年龄
梁亦清一家,是笃信真主的穆斯林
在偌大的京城,回回民族的子孙只占人口的极少数,玉器行业当中就更少了,这也许就是梁亦清之所以深居简出、与世无争、以一种与生俱来的防御心理把自己封闭起来的原因吧?民国八年,刚刚入夏,廊房二条街口已经响起应时的鲜果、小吃的叫卖声:“……供佛的哎桑葚唻!”“大樱桃唻!”“好蒲子,好艾子,江米儿的、小枣儿的、凉凉儿的大粽子唻……”壁儿领着玉儿,闻声从奇珍斋出来,就去追卖樱桃的车子
那小小的独轮车上,搁着柳条大笸箩,垫着块蓝布,装满樱桃,旁边摆着一罐清例冽的井水,卖樱桃的汉子一面吆喝“大樱桃唻!”一面把水洒在珠圆玉润的樱桃上,鲜红的玉珠还镇着水晶似的冰块
这景象,只消看上一眼,清凉鲜美便沁人心脾,不能不买了
壁儿递过去两大枚,卖樱桃的汉子便拿起一只小小的白瓷茶盅,盛起两盅樱桃,倒在绿茸茸的鲜荷叶上
壁儿接过来,却不急于品尝,领着馋馋的玉儿,回了家
梁亦清正在埋头做活儿,壁儿在他身后轻轻地喊了声:“爸,歇会儿,尝尝鲜吧?”梁亦清头也没回,只说:“那些汉人吃的,可不能买!”“樱桃,这是樱桃啊,爸,您吃几个解解渴!”梁亦清停下手里的活儿,回过头去看了看,那托在荷叶上的樱桃,像是盛在翠盘里的玛瑙,就说:“嗯,好看,赶明儿我就照这样做一件儿!”旁边的玉儿早就馋涎欲滴,父亲不动手,却不愿先尝
梁亦清怜爱地笑笑:“我瞧瞧就成了,你们吃去吧!”两个女儿这才伸出玉笋似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拈起樱桃,送到嘴边,嘬着那甜甜的、酸酸的、凉凉的美味
梁亦清望着那两张玉盘似的面庞,缀着樱桃的鲜红一点,心中又是一幅图画,全身的疲劳就都消除了,转过身去,继续他那艰难而又漫长的琢磨
他做活儿的手工磨床,叫做“水凳儿”,说来极其简单,只是四条腿支起来的一张“凳面儿”,一边装着转轴,带着磨玉用的“坨子”——砂轮形状的刀具,一边挖着洼槽,盛着磨玉用的金刚砂,洼槽头上开一小口,下面三角形的支架上托着一只水盆
梁亦清做活儿时坐在一只机凳上,双脚踏动水凳儿下面的踏板,带动凳面儿上的横轴,那坨子便转动起来;他左手托着玉件儿,凑在坨子锋利的边缘琢磨,右手不停地蘸起金刚砂,抹在坨子与玉件儿之间,为了降低摩擦的温度,需要不断加水,“水凳儿”之名便由此而来
工具虽然简陋,工艺却十分复杂,一个五件儿,从粗磨到细磨,要不断更换各种型号的陆子,逐渐递进细腻的程度,“活儿”形态各异,方圆不一,凸凸凹凹,都靠艺人的手上功夫,操作起来,手忙脚乱,却必须全神贯注,一丝不苟,两只眼睛像被磁石吸住,一颗心像被无形的绳子吊住,以至于连呼吸都极轻极缓极均匀,了无声息,“沙沙”的磨玉声掩盖了一切,融汇了一切,他做起活儿来就把人间万事万物统统忘记了
这些日子,偏偏北京城很不平静
三千多名学生跑到天安门前集会、游行,要求惩办亲日派官僚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本公使章宗祥,放火烧了赵家楼胡同曹汝霖的宅子,还把章宗祥痛打了一顿
前几天“博雅”宅的老先生来看玉,慷慨激昂地说起这事,说是中国人去参加巴黎的和平会议,要求取消袁世凯跟外国人签订的“二十一条”,收回青岛,堂堂的“战胜国”的这个要求却被拒绝,才酿成了学生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举动
老先生发了一通“治国无人” 的感慨,梁亦清听得似懂非懂,他只会治玉,哪会治国?也无法安慰老先生,只闷闷地谈了一阵子玉
玉的行情起落,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关系到奇珍斋的存亡……现在,梁亦清上了水凳儿,便把一切烦恼抛在脑后,心中只有玉了
外面忽然有叩门声
梁亦清手不停工,吩咐壁儿去开门,反正他知道不管是老主顾上门取活儿或是送款,壁儿都是认得的
壁儿打开了外间的大门之后,进来的却是两个陌生人
一老一少,老的年约六十开外,高大魁伟,面如古铜,广额高鼻,一双深陷的眼睛炯炯有神,颌下蓄着一部银白的长须,头上缠着白色的“泰斯台”,身穿一件不蓝不灰的!日长衫,赤脚穿一双草鞋;少的是个男童,十多岁的样子,个头儿不高,面色黧黑,眉目清秀,剃光头,穿一身不辨颜色的旧布衫裤,袖口、膝盖打着补钉
这两位陌生客,一副流浪汉的架势,壁儿一愣,不知该怎么打发,“哦”了一声,回头说:“爸,您来!”梁亦清放下活儿,起身走出里间,抬头一看,也觉愕然,这一老一少,他也并不认得
这时,那老者朝他微微躬身,右手抚胸,道了一声:“按赛俩目而来坤!”梁亦清一惊,慌忙答礼,也是右手抚胸,微微躬身:“吾而来坤闷赛俩目!”他们说的是什么?对于穆斯林来说,这是完全不必翻译的,前者是:“求真主赐给您安宁!”后者是:“求真主也踢安宁给您!”这是穆斯林见面时的相互祝福,表示具有共同的血统和信仰
这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共同语言,无论他们走到天涯还是海角,都能凭借这熟悉的声音找到自己的同胞
当时,一股温暖的电流传遍梁亦清的全身,“噢,朵斯提,请坐,您请坐!”赶快招呼客人在外间八仙桌旁的椅子上落座,又吩咐壁儿给客人沏茶
他所说的“朵斯提”,其含义也只有和他有着共同信仰的人才明白,那就是“朋友”、“同胞”、“兄弟”,一切穆斯林,四海之内皆兄弟
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包括回族在内的十个民族
回回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他们基本上使用汉语和汉字,但是其中经常夹杂某些不肯割舍的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词汇,使“朵斯提”们听来无比亲切
壁儿捧上两盏盖碗酽茶,两位客人一饮而尽
那老者说:“行路的人,也只是为了讨碗水喝,才贸然打扰,刚才看见贵府的门媚上有‘经字堵阿’,就知道必是朵斯提了!”梁亦清心里又是热乎乎的,这两位客人虽纯属路过,和他的生意毫不相干,那信赖之情却让他感动
他在这条街住了好些年头了,还从未想到应该为过路的朵斯提尽一尽责任,哪怕是一碗水呢!“先生这贵店是做什么生意的?”老者问
梁亦清答道:“小店是个玉器作,我没有别的能耐,只靠这家传的手艺……”“啊,您是穆斯林的明珠!”老者欣然说,“穆斯林和美玉珍宝有缘啊!和阗玉出在新疆,绿松石产于波斯,猫眼石源于锡兰,夜明珠来自叙利亚……”梁亦清大惊:“老先生原来是赏玉行家,有这样的学问!”老者笑道:“过奖,我只是读过几卷旧书,寻章摘句;又一路云游,道听途说而已,让先生见笑了!”“您……这是从哪儿来?”“远了
”老者说,“从福建泉州来,经府过县,晓行夜住,算来也有五六个年头了
”“噢!”梁亦清心中不觉升起了一种对徒步苦行人的怜惜,“您到北京来,是投亲,还是访友啊?”“这,倒也不是,说来话长了……”老者又喝着续上的茶,眯着那双深邃清亮的眼睛,仿佛在脑际追溯久远的往事,片刻,忽然问道:“您听说过筛海
革哇默定的名字吗?”“听老人说过,那是在……在……”梁亦清深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惭愧,脸都有些红了
他只知道“筛海”是阿匐中极高的品级,也恍惚记得“革哇默定”这个名字,却说不清具体年代了
“是在大来真宗至道二年,也就是伊斯兰历二百